铜仁地委、行署把文化旅游业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后续支柱产业,在深化区情认识的基础上,正视自己的文化旅游资源优势,把文化旅游定位为“梵天净土桃源铜仁”,着力将梵净山打造成为世界知名旅游景区,把铜仁建设成为世界旅游目的地。
铜仁的旅游业发展,具有以下机遇。中央和省大力支持的机遇。国家旅游局在定点帮扶铜仁地区,省委、省政府把梵净山纳入贵州的重点旅游景区,把乌江山峡纳入全省的特色旅游区,把梵净山佛教文化苑纳入全省文化产业重点项目。铜仁地委、行署抢抓机遇,把发展旅游业作为全区“十件大事”之一,纳入发展的重中之重,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。
国内外旅游消费需求扩大的机遇。专家预测,到2010年,全球国际旅游人次将达到10亿人次,2020年将达到16亿人次。中国将成为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国家和第4大旅游客源国。此外,国务院《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》的颁布实施,假期延长出行机会增多,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外出旅游消费方式。以梵净山为龙头的原生态旅游市场潜力很大。只要把传统节日与假日旅游结合好,必然为发展梵净山旅游目的地提供大量的客源,促梵净山旅游人数持续大幅增加,形成梵净山旅游极好的发展机遇。
旅游发展政策推动的机遇。西部大开发等战略的实施,使西部旅游资源得到开发,旅游资源优势正在转化为经济优势。
同时,也存在三大挑战。一是旅游交通和接待条件面临挑战。二是旅游景区景点开发面临挑战。三是旅游管理和服务水平面临挑战。当前,旅游业要实现跨越式发展,须要采取以下措施:
实施精品战略,全力打造“梵天净土、桃源铜仁”旅游形象。近年来,铜仁把梵净山、百里锦江、九龙洞确定为全区优先开发的精品旅游线路,切实加强梵净山——凤凰——张家界旅游景区和线路的区域联动,梵净山旅游业已初具规模。要高起点做好规划,围绕把梵净山建设为国际旅游目的地,切实加强旅游景区和旅游线路的规划,分时分级打造梵净山——石阡温泉——思南石林——遵义、梵净山——乌江画廊——涪陵、凤凰——百里锦江(九龙洞)——黔东南、思南石林——石阡温泉——镇远等精品旅游线,形成旅游文化产业带。集中精力对“梵天净土桃源铜仁”旅游品牌的宣传推介,大力开拓客源市场,把旅游景区景点、旅游商品、精品旅游线路作为旅游宣传推介的重点,切实提高铜仁在国内外旅游市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。
完善旅游交通设施,构建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条件。目前,铜仁的交通、城镇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,与把梵净山建设为世界旅游目的地要求还不适应。彻底打开旅游发展“瓶颈”,构建便捷交通,重点靠机场、高速公路和铁路。目前,铜仁大兴机场已开通北京、广州、贵阳、桂林等客源地的航线,渝怀铁路对开30多列列车,贵阳至铜仁,长沙至铜仁已实现高速公路连通,3至5个小时即可到达,旅游交通条件得到较大改善。2008年以来,地委、行署进一步作出规划,正在争取大兴机场扩建、渝怀铁路复线建设、铜仁至大龙高速公路,加之梵净山索道工程、景区油路扩建工程的相继建成投入使用,随着交通条件的逐步改善,铜仁的旅游业发展必将成为贵州独特的旅游热点和亮点。
提升旅游管理和服务水平,打牢旅游业发展的市场基础。要规划建设各种档次的宾馆、旅馆、民居旅舍;在餐饮服务上,要努力体现地方特色,让游客充分领略铜仁的饮食文化;在交通服务上,要有畅通便捷的游客点对点接送专线和专车;在导游服务上,必须培养一支了解铜仁、能歌善舞、有一定演讲能力和外语水平的导游队伍。
加强旅游区域合作。主动与湖南凤凰、张家界、怀化和省内的黔东南旅游目的地建立无障碍旅游线,构建区域无障碍旅游圈,通过建立起跨行政区域的旅游互动合作,整合旅游景区景点,发展跨区域的线路,构建互为目的地的客源互流市场格局。在区内,要对重点旅游区实行统一规划、统一保护、统一利用,把旅游招商作为重要内容,每年确定一批重点文化旅游产业项目,进行整体包装,增强旅游招商的综合竞争力。
抓好对外宣传推介,提升知名度。突出“梵天净土桃源铜仁”品牌,找准客源市场,定向推介。创新宣传促销手段,实施“走出去”宣传铜仁,“请进来”推介铜仁。充分利用区内外媒体力量宣传铜仁,办好“梵天净土、桃源铜仁”梵净山文化旅游网,把以梵净山为龙头的旅游资源、特色和优势在网上发布,利用网络平台做好宣传。要按照“五个一”外宣品的要求,写一套旅游丛书,唱一首铜仁好歌,制作一张好光碟,打造一个文艺团体品牌。制作精致、便携、有特色、有收藏价值的宣传册,进行广泛的发放宣传,让外界更多的了解铜仁、认识铜仁,到铜仁来旅游观光购物。
开发特色旅游商品,建立特色商品市场。加大旅游商品的开发和规划,对地方性的土特产进行整合,不断完善旅游产业链条,使其达到把游客吸引来、留得住、多消费的目的。围绕“游购”发展相关旅游商品,让游客吃出特色、住出品位、买得放心、玩得开心。把单一的观光旅游转变为综合旅游,把过境游转为消费游。 |